講 者:羅頌恩 老師
講座日期:2023 年 5 月 22 日(星期一) 12:10 至 13:00
演講地點:通識沙龍 (人言大樓十樓)
【內容簡介】
相對於義法的華麗巴洛克,在深受基督新教影響的北方尼德蘭共和國世界裡,藝術漸漸展現出「去神聖」與「去英雄」的現代特質。甚至可說,是一種由中產階級促成的世俗化美學品味。
而在此時空背景之下,已被今日社會大眾所熟知的畫家林布蘭與維梅爾,更在這股世俗日常化的藝術潮流中,創造了深具反思價值的視覺語彙。維梅爾於1665年左右所創作的《拿著天秤的婦人》,便是在恬靜之美的氣氛中,呈現出一種注重「觀者感受」的圖畫風格。觀者不需具備菁英養成的條件,亦能在圖像開放性的構成之間,進行深刻的藝術賞析。
在與法式肖像畫相互對照的前提下,林布蘭於1661年所繪製的《裝扮保羅的自畫像》,則是展現了十九世紀之後才盛行的現代性——內在感受的藝術美學。觀者得以在特殊的光影表現與主題文本相互對應之間,看見一種現代人特有的主體反思意識。
【講者簡介】
東海大學美術學系碩士
德國萊比錫大學藝術史系研究生
東海大學美術系所兼任講師
專長西方藝術史、基督教藝術、藝術評論
文章多發表於《Art plus Taiwan》《基督教論壇報》《新使者雜誌》《台灣教會公報》
2022出版著作《睜開眼的祈禱:文藝復興&巴洛克大師名作的神聖寓意與象徵》
【本場介紹畫作】
Vermeer:《拿著天秤的婦人》,c. 1665
Rembrandt:《裝扮保羅的自畫像》,1661
版權所有 © 逢甲大學全球資訊系統內之所有內容及版面設計-著作權屬逢甲大學 | 隱私權聲明
地址:台中市 40724 西屯區文華路 100 號 | 聯絡電話 04-24517250